轉基因產品都是什么?它們離我們有多遠呢?
近日,農業農村部發布了2020年第二批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證書批準清單,包含5個生物安全證書(進口),21個生物安全證書(生產應用),另外還有2個批準頒發、正在進行名稱公示的轉基因生物。
回顧2020年,農業部總共批準了一百多個“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證書(生產應用)”,以及13個“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證書(進口)”,這顯示政府對于轉基因農產品的管理在穩步推進。
這些轉基因產品都是什么?它們離我們有多遠呢?
01
獲得生產應用安全證書 ≠ 商業化種植
一個轉基因品種獲得了安全證書,意味著它可以按照相應的用途進行種植、生產和食用。不管是使用安全性還是環境安全性,都經過了規范的評估,不會帶來額外的風險。
一個轉基因品種獲得了安全證書,意味著它可以按照相應的用途進行種植、生產和食用 | Pixabay
但是,這還不意味著就可以進行商業化推廣。在中國的管理體系中,獲得了安全證書的新品種,還需要經過“品種審定”,才能進入商業化推廣階段。
也就是說,這些獲得了安全證書的轉基因農產品,距離推廣應用還差“臨門一腳”。至于這一腳什么時候能踢出,還有待于監管的推動。
在2020年發布的“安全證書(生產應用)”清單中,有相當一部分是基因重組疫苗、抗干擾素、抗菌肽、酶制劑鹽以及棉花,這些產品或者用于醫療,或者用于生產與加工過程,并不是廣大公眾關注的“轉基因食品”。
2020年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證書(生產應用)批準清單(上下滑動查看) | 農業農村部
另外13種是大家關注的“農產品”。其中有一種是抗病毒番木瓜,以前已經批準,這一次是“續申請”,這種轉基因番木瓜就是大家在市場上常見的番木瓜。還有9種是中國企業開發的轉基因玉米在不同地區的應用,以及2種轉基因大豆,它們就還需要品種審定才能進入商業化種植。
02
獲得進口安全證書 ≠ 能夠買到
獲得了轉基因安全證書進口許可的品種,就可以進口了。按照我國現行的規章制度,進口農業轉基因生物按照用途分為三類進行管理,分別是用于研究和試驗、用于生產和用作加工原料。
在2020年批準或者延期的13個品種中,大多數是外國公司開發的轉基因玉米、棉花和大豆,批準的用途都是作為“加工原料”。
2020年農業轉基因安全證書(進口)批準清單 | 農業農村部
也就是說,這些玉米、大豆和棉花進口之后,并不能到市場上流通,而是直接進入加工廠,加工成其他產品才進入市場。比如大豆,會直接進入榨油廠,加工出來的大豆油進入市場,而豆粕通常作為飼料的原料。而玉米,則可以用于生產飼料、淀粉、糖漿等等。
03
讓其他國家“幫”我們種轉基因大豆
近年來,進口轉基因大豆的量持續增加。2020年,雖然國際貿易紛爭不斷,但中國進口大豆還是超過了1億噸。
平均下來,每個人消耗了70公斤進口轉基因大豆。
圖 | SEEDMAP
正如前面提到的,這些大豆是作為加工原料,先變成了油和飼料,而飼料進一步轉化成肉蛋奶魚蝦蟹。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,人們對肉蛋奶以及水產品的需求越來越大——中國的耕地和農業能夠“養活”14億人,但是想要滿足大家 “吃得好”,就必須要有足夠的飼料,這也就造成了大豆的需求提高。如果這些大豆由自己種植,那么需要的耕地大致在5億畝——全中國的耕地目標是“守住18億畝紅線”,如果拿了這么多耕地去種大豆,那么其他的糧食就無法保障,可能就連“養活”的目標都成問題了。
所以,進口大豆是一個國家戰略層面的選擇。而轉基因大豆運送到中國,最近的價格不到4500元/噸,而國產的非轉基因大豆,很多地方收購價就超過了5500元/噸。如果讓國外為中國種植非轉基因大豆,只要價格足夠當然也沒有問題,但中國每年多付出的代價就將是數千億元——這個代價,最終要是需要每一個消費者來承擔的。
大豆 | Pixabay
簡而言之,進口轉基因大豆,是目前的中國最劃算的戰略。有自己的轉基因種子、也確定食用安全,但不種植,或許更多的也還是經濟方面的考慮——在目前,中國每年生產的近2000萬噸非轉基因大豆,雖然價格高,但國內和國際的市場也還是完全能夠消費掉。